從餐桌到產地,看見台灣陶瓷的設計力——新旺集瓷

從餐桌到產地,
看見台灣陶瓷的設計力——新旺集瓷

撰文/張紫翎 攝影/邱之聖 照片提供/新旺集瓷

午後的山區氤氳,傳來火車呼嘯而過的聲響,放眼望去,鐵軌旁平房林立,顯露著幾支聳立的老煙囪管,這裡便是素有「台灣景德鎮」之稱的鶯歌,街道上隨處可見堆置的鍋碗瓢盆,顏色、造型琳瑯滿目,在陶瓷小鎮上帶來歷史悠久的藝術氣息。

陶瓷世家的百年窯火

在旅客絡繹不絕的主要街道上,佇立著一家承載百年歷史的陶瓷名店——新旺集瓷,店內陳列各式陶藝作品,從古早味復刻到新興文創,以圓潤細緻的工藝,訴說著情感滿溢的故事。

第四代負責人許世鋼,以祖父姓名成立「新旺集瓷」並接手家族企業至今已然二十年,他緩緩道起與陶瓷的這一段深刻淵源:身為鶯歌本地人,他們家族從民國15年便投身陶瓷產業,祖父許新旺原先以販賣農具起家,而後購置了一顆包子窯,以燒製瓦片的「協興瓦窯」為業;隨著市場對生活餐具的需求大增,民國38年瓦窯轉而投入碗盤生產,以製作「丹青碗」聞名,同時引進日本技術提升製作工藝;民國54年,台灣經濟發展帶動蓬勃的建築業,許家再次轉型產製磁磚,從小型馬賽克磁磚、方形白釉磚、紅土磁磚到八角形大磁磚等建材皆有涉略,如今在許多古蹟、宮廟中仍都能窺見當年的痕跡。

陶瓷小鎮的發展隨著台灣的經濟脈絡變化,過往的鶯歌鎮曾是一片繁華榮景,從父親輩的自動化生產、大規模工廠,到如今因應產業競爭,陶瓷企業無不邁向微型化、少量多樣的精緻化發展。如今來到第四代傳承,望向產業因應歷史走向,從農具、瓦片、民生用品、磁磚,來到如今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雖然盛況早已大不如前,但他們仍致力於在變動中尋求突破,並留下鶯歌的風華,百年的陶瓷技藝在世代更迭中,窯火薪薪不息。

一件完美陶瓷的誕生

作為一家大規模的百年工廠,在生產細節上絲毫不敢怠慢。因為陶瓷在燒製過程中比例會縮放,因此設計師需要先確認尺寸、比例、和容量,確保打樣沒問題後,再製作母模、並用子模進行大量生產。製陶時最忌諱的就是變形,在窯爐中經過高溫到低溫的溫差變化,容易讓圓形物品變形成橢圓形;上釉時最重要的步驟是保持釉面乾淨平滑,避免燒製過程中釉與胚之間的空氣或水分子爆開,在成品上造成氣泡或孔洞;原材料中的黑點或鐵屑等雜質,亦會讓成果出現瑕疵。因此一個完好無缺的陶瓷,背後需要經過反覆的測試和精密的調整,方能確保穩定的好品質。

聊及這些年來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作品,世鋼笑著回憶,當初僅是因為太太覺得家裡少了一個適合的煮飯鍋,便著手和在地的資深陶鍋職人合作完成了別具巧思的「鳥巢鍋」和「幸福同心鍋」,不僅在設計上突破傳統,更先後榮獲德國紅點設計獎和日本Good Design Award優良設計獎。這兩款兼備實用與美感的陶鍋,揀選高品質的陶土在地生產,開售不久便有位在美國的知名廚師訂購百來個作為推廣,雖然現在因為原物料稀缺暫時停產,但是團隊仍持續研發更多作品,期望延續新旺集瓷的匠心精神。

在品牌的百年歷史中,許多經典產品令人印象深刻,其中與故宮攜手的杯具系列大受歡迎,以博物館設計的圖像,結合特選的紫砂與朱泥作為材料,質感類似於常見的老人茶壺,展現中華傳統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後續新旺集瓷自家設計的茶具「豐與收」、「四季然」也屢屢獲獎,以綠豆糕為造型靈感的「四季然」,看似小巧玲瓏的糕點,在茶席間展示獨屬台灣文化的雅趣,這套作品也被時任中華民國駐美代表的蕭美琴副總統帶到美國,作為招待外賓的茶具,從一來一往的茶香品飲間傳遞台灣的精湛陶藝。

做美好的器皿,盛裝咖啡

2022年,對咖啡的熱愛開啟了他們全新的器皿製作旅程。早在十年前,新旺集瓷便在館內設立了咖啡休憩區,提供甜點和飲品給到訪客人,而疫情期間頻繁到咖啡館的世鋼,看著老闆烘豆、沖煮,便在交流中開始思考,如何將陶藝工法融入日常的咖啡體驗,從濾杯、馬克杯到拉花杯,他們研究起咖啡的專業知識,正式投入相關器皿的研發和生產。

令團隊引以為傲的,還有特別為咖啡器皿開發的無光釉顏料。霧面釉料熔融性低、不易燒製,稍有溫差便會失敗,但他們仍不斷測試,在一次次調整中找到最適合的燒製溫度與生產模式。水藍色的無光釉呈現出中性、沈穩的質感,予以與眾不同的氛圍;以高壓注漿技術製成的杯身平滑精細,從視覺、觸覺、到味覺,無瑕的陶瓷容器提升了品飲的最佳體驗。

每一套器皿都有不同的挑戰,例如製作茶壺時需經過多次測試,才能確保出水量及杯蓋密合度;而在開發這款有手把的濾杯時,不僅需注意底部托盤與手把的銜接處,控制萃取流速的重要議題,他們也經過幾番研究才有了共識。最終團隊設計了長短肋結構,實現上慢下快的變速效果,過程中他們也將其與經典的V60進行比較,發現這款濾杯能夠帶出更多的後韻層次,將風味表現提升得更加飽滿。至於拉花杯製作,新旺集瓷曾與咖啡館Coppii Lumii冉冉生活合作,多次來回溝通,只為了調整成精確的尺寸和弧度,使杯子手感更貼合,優化了拉花時的流暢度;這系列的馬克杯也特別設計為82mm的口徑,讓濾掛式咖啡包能夠完美貼合杯壁,優化不同用途使用時的便利性。

從一杯咖啡的飲用體驗,到陶瓷技術的工藝挑戰,新旺集瓷以不斷精進的精神,把關跨領域的每個專業細節,將熱愛轉化為創作,讓每一件陶瓷器皿都能在日常中展現其獨特價值。

地方創生,喚醒陶瓷小鎮的新生命

相較於日本各縣市獨特的陶瓷工藝,鶯歌的特別之處,在其包羅萬象、面面俱到的陶瓷技法。從柴燒、花瓶彩繪、文創設計等生活用品,到精密的科技陶瓷、軍工用防彈陶瓷、及太空梭的耐熱板等,小鎮前景看似衰退,實則在街坊鄰里中隱藏著各方好手。

在這二十年間,除了既有的生產銷售,新旺集瓷更著手轉型,從品牌本身為起點,帶動著鶯歌鎮上的大小店家一起復甦。這些年鎮上流行起的體驗教學,讓民眾除了購買陶藝品之外,還能實際嘗試手拉胚、製作陶瓷、貼花等,當旅客們佇足此地,以自己的雙手觸碰泥土和材料,不僅加深與這方土地的認識,更和兩百年陶瓷文化建立了連結。

2016年新旺集瓷自主推動了「鶯歌文化季」,帶領民眾走讀鶯歌、認識在地的老工廠。當地有間百年歷史的福興宮,是昔日窯廠都會前去供奉的陶神土地公廟,長久失修讓團隊起心動念,決定為廟宇整修、策展,並特別將廟裡的香灰摻進原料中,設計了一款陶土平安符,喚起住民和商家對於鶯歌陶瓷的敬意。隨著街上逐漸熱絡,周邊店家陸續加入這場產業復甦計畫,2018年的「鶯歌陶日子」導覽了在地的老煙囪、彩繪牆,

讓人們走訪這座陶瓷小鎮時,窺見更多元的面貌。而後,在日本地方創生及台灣設計研究院的輔導下,與在地業者台華窯、新太源、安達窯、傑作陶藝、陶聚一起合作啟動鶯歌的「產地開放日」。連續多天大大小小的工廠、工作室,打開了長年緊閉的門戶,讓遊客們穿梭其中,探索鶯歌製陶百年留下的痕跡和故事。如今部分小學的校定課程中,加入了鶯歌本土歷史課,結合業者的資源,將影響力擴及下一個世代。眨眼之間,鶯歌彷彿突然醒了過來,大家從不同的視角看見改變,陶瓷與生活被拉近的緊密距離,持續提升陶瓷文化的價值。

器皿帶來的日常幸福

見證了鶯歌這些年來的變化,世鋼露出淺淺笑意,他說:「我的孩子們每天都會開心地選擇食器,就連吃蛋糕時都會特地換成小巧的一口碟!」

一只好用的器皿,就像貼合身體的衣物般,帶來無形的舒適,融入生活而不突兀。杯盤之間,不僅是盛裝食物的容器,更是家庭互動的橋樑——平日的晚餐、假日的早餐,器皿盛裝著富足與美味,也溫潤著陪伴生活的溫度。對生活的講究,往往藏在這些日常的細節裡,悄然堆疊出歲月裡細水長流的情感。

文章來源:Vol.48《陶之物語,飲食器皿的日常文化》

轉推
轉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