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土中覺醒的工藝——甑窯工作室 張立杰
撰文/佘巧婷 攝影/邱之聖 照片提供/張立杰
陶,是塵土中覺醒的工藝;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柔軟的泥土轉變成堅硬的陶,製作成盛裝用的器皿或藝術品,自此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一捧土,歷經火的淬鍊、雙手及刻刀的洗禮下,蛻變成千變萬化的樣貌。而在陶藝家張立杰充滿文藝氣息的工作室裡,展示櫃上整齊陳列著的陶製器皿,與四周牆上掛著的多幅書法作品相互襯映、彼此凝視著,令人不禁好奇在一個個黑白相間的器皿裡,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陶藝的啟蒙與學習
回憶起是如何開始接觸製陶,家人絕對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張立杰的成長環境,家人們都與藝術息息相關,父親是書法家、母親擅長裁縫製衣、姐姐也在設計方面深耕,自幼沉浸在各種不同形式的藝術氛圍中耳濡目染,在父親期望與家人支持下,他決定投身藝術領域,於26 歲時正式踏上陶藝之路。而開啟陶藝緣分的契機是在2005 年,向父親好友——嘉義梅山的無隱山人謝宗興老師拜師學壺,起初從手捏壺開始修習手藝,直到年底在謝老師的引薦下,開始向第二位老師——湯潤清老師學習。他和湯老師之間的關係有如傳統師徒制,總是形影不離跟在身旁,因此不論蓋柴窯、燒柴窯、製陶和各類型陶藝教學,甚至大小型展覽活動的籌劃與執行,張立杰都要親身參與,這些經歷讓他在學習陶藝技術的同時,也學到了經營與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
在大量的練習中與自己對話
受到湯潤清老師的影響,張立杰也喜歡在陶藝上做各種鑽研與實驗,創作茶具、花器、日用器皿外,生活周遭常見的用品也都透過陶去做嘗試,因此累積不少實務上的經驗。歷經大量練習,從中逐漸形成的身體記憶幫助製陶時更能掌握每個細節,
清楚知道理想中的質感該如何透過工具、陶土的乾濕度差異和手法熟練度去影響作品的表現,張立杰解釋:「即便是刀削手法,不同刀具所呈現出的紋理也都不太一樣,因此對我來說模仿的對象從來都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透過製陶與自己一次次的對話,也讓他從中發掘自己擅長的手法及喜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陶藝創作與個人風格
在陶器燒製的選擇上,張立杰並未執著於特定的燒製方法,而是依據作品需求決定使用柴燒、電窯或瓦斯窯。其中,他特別偏好使用含鐵量較高的「苗栗土」製做杯具,這種土用於柴燒,更能產生較強的遠紅外線,可以使飲品內的水分子共振,讓水質口感更滑順微甘。
陶器的創作過程中,塑形和表面肌理的處理方式多樣,不同於常見以釉藥營造光滑透亮效果的拉坯技法,張立杰擅長手捏、土條和陶板等成形方式,並結合「刀削」技法來呈現獨特的表面肌理。刀削技法極其考驗製作者的手感,需經長時間琢磨方能掌握,難以被他人輕易模仿。
而作品色調主要為黑、白、深色和大地色系,源於父親的書法背景:書法作品中常見的配色為黑、白、紅(紅色來自落款印章),早期,他的作品經常與父親的書法結合,這也逐漸形塑了他的個人風格。傳統書法的黑白配色搭配上稜角分明的刀削手法,將作品表面創造出獨特的肌理,營造出既樸拙又簡約的現代感,使作品別有韻味,這種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形成明顯的差異,在市場上具有極高辨識度,令人印象深刻。
杯子杯子,友誼一輩子
一覽工作室內部,會發現琳瑯滿目的器皿中,有許多大小不一、別具特色的陶製杯具,問起為何大多數都製作杯類器皿,張立杰笑說:「是因為我認為杯子最實用,送朋友也不會讓對方有太大的負擔,況且最重要的是杯子所代表的意義——杯子杯子,友誼一輩子!」雖然多數朋友剛開始收到杯子時會因捨不得用而放在展示櫃中珍藏著,但張立杰發現後,便鼓勵朋友拿出來使用,一方面,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既實用又好用,另一方面,也對自己的杯子充滿信心。
「你不使用,怎麼會知道我做的杯子好用呢?這樣真的很可惜耶!」張立杰淘氣地說,而在如此堅毅的肯定背後,是經年累月的研究與經驗。
起初張立杰主要都是製作馬克杯,後來因為父母親開始對咖啡產生興趣,才開始慢慢接觸這個領域,但對於風味這一塊還不是探究得非常深入。直到因緣際會下結識了一群從事咖啡工作的友人,得知張立杰會做陶後,便開啟了一連串陶與咖啡之間的種種測試,從咖啡杯、各式濾杯到咖啡把手,起初是帶著有趣的精神去實驗,到後來不自覺間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咖啡杯,例如因應冰咖啡、熱咖啡、美式、濃縮或拿鐵等不同的咖啡,杯型大小、杯口寬窄、杯緣厚薄度、陶土種類等也有所調整,有時發現只是改變其中一項變因,卻會為口感、香氣及風味帶來天壤之別的差異;再者配合的咖啡廳氛圍及老闆想帶給客人的感受也不同,每每都需要一來一往的溝通與討論,在千變萬化的挑戰及考驗下,張立杰始終秉持著「每一個出於自己雙手的杯子都必須要既實用又美觀」的信念創作,並樂此不疲。
用《每一天》開啟你我的每一天
「2023 國際咖啡杯大賽」吸引來自全球29個國家163位創作者同台競技,激烈的選拔後由張立杰的《每一天》脫穎而出拿下首獎。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早在還沒有比賽之前,對於陶杯及濾杯的塑形與風味影響上,他早已有長達十多年的研究,歷經無數次調整及來回測試,才有今天的成品。張立杰信誓旦旦表示:「我認為我能得到這次的首獎,是靠長年下來的累積,絕非偶然!」這一組四件手沖咖啡器具組由濾杯、下壺、接水盤與咖啡杯組合而成,看似簡單,在設計上卻獨具巧思:表面質感由刀削手法雕琢,並利用釉藥與化妝土來表現黑白色系的配色風格,整體外觀簡約大方、杯與壺的縮口設計能提升咖啡風味與香氣、寬面把手則是讓使用者在使用上更輕鬆好握。這些咖啡器具最初的靈感,源於張立杰的每一天都是在母親一早沖咖啡的氤氳熱氣以及咖啡香中開啟,而現在自己也是每一天少不了沖煮一杯咖啡作為開端,如同作品名稱,他希望大家能透過《每一天》為日常裡注入一絲溫度,讓自己的每一天從沖杯好咖啡開始!
陶藝理念的傳承發揚
儘管在工業機器化下,許多陶製品已可被大量生產,但在手作感與稜角間仍有機器或模具所無法替代之處,每一件都是如此獨一無二。透過比賽與展覽,張立杰期望自己的作品能隨著時間累積價值;透過投身於陶藝教學,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份技藝並傳承下去,不僅僅是身為陶藝人對陶藝的使命感,也是對一路下來幫助自己的老師及親友表達感謝之意的方式。在每一道刻鑿間,刻劃的是張立杰對自身專業的熱情與堅持,如同他創作出的作品,沉靜、內斂,卻為平凡的日常帶來溫暖的陪伴。
文章來源:Vol.48《陶之物語,飲食器皿的日常文化》